第119章 寒山一带伤心碧(第3页)
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,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他又翻开小便条看。
这不看不要紧,一看,脸儿煞白……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注释
[1]兰陵美酒
兰陵酒的酿造史同中国的青铜器一样古老,始酿于商代。古卜辞中“鬯其酒”
的记载,便是兰陵美酒的最早见证,迄今已有3ooo多年的历史。
战国时期,一代圣哲荀子两任兰陵令,为兰陵酒业的展奠定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。1995年秋,江苏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掘中出土了具有2148年历史的兰陵酒。出土的陶制球形坛内,泥封上印有“兰陵贡酒”
、“兰陵丞印”
、“兰陵之印”
戳记,保存完整无缺,进一步印证了兰陵3ooo年的酿造历史。
兰陵酒产于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兰陵镇。明代医学泰斗李时珍,在他的名著《本草纲目》中,从医学的角度给予兰陵美酒高度赞赏:“兰陵美酒,清香远达,色复金黄,饮之至醉,不头痛,不口干,不作泻。共水秤之重于他水,邻邑所造俱不然,皆水土之美也,常饮入药俱良”
。
[2]汪古族
汪古族是金元时期阴山以北的民族,或译雍古王孤、瓮古、旺古、汪骨、汪古惕。拉施都丁《史集》解释说:金朝皇帝为了防御蒙古、克烈、乃蛮等族,修筑了一道大墙,交给该族守卫,因此得名汪古。
唐会昌元年(841),回鹘为黠戛斯所破,其一部南走,定居于阴山地区。故其贵族与高昌回鹘一样,以卜国可罕为始祖。唐末,此部同李克用率领的沙陀部关系密切,与之融合,因此又自诩为“晋王”
。后臣属于辽,金灭辽,又臣属于金。在此期间,又吸收了一些从西域内迁的回鹘人、亡辽的契丹人,以及邻近的汉族和西夏人。
继回鹘之后,鞑靼族在漠北称雄,漠北诸族一概被称为鞑靼,汪古在唐、五代史书中也被认为是鞑靼“别部”
。但汪古的基本成分是由操突厥语的各族人结合而成,容貌和面的习俗同蒙古人有明显差别,故辽、金时称他们为白鞑靼,以区别于蒙古语族的鞑靼或黑鞑靼。元朝将汪古列入色目人中。
汪古人和汪古领主的属民也散布在阴山以南和中原广大地区。元代还有几个著名的汪古家族。净州马氏于金末迁开封,在金、元两朝世代任官,其中马祖常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。按竺迩出身阴山边塞,因出征甘陕四川等地有功,任征行大元帅。其孙赵世延,官至御史中丞,中书平章政事。巩昌另有一支汪氏,世袭巩昌等路便宜都总帅,便是汪寿昌家族。
汪寿昌,巩昌府盐川镇(今甘肃省漳县)人,汪世显曾孙,汪德臣之孙,汪惟正的次子。
他在元成宗时,担任巩昌府等处便宜都总帅。泰定帝为陕西行御史台御史中丞。元文宗时,为四川行省平章政事。至顺元年(133o年),从征云南伯忽之乱,奉命调配马匹兵器,粮草和军官薪俸。最后官至江南行省御史中丞。
其曾祖父,汪世显1195—1243,字仲明,蒙古族汪古部,金朝及蒙古国大臣。
汪世显在蒙古国入侵四川的过程中战绩卓著,官至巩昌便宜都总帅。元世祖中统三年(1262),追封陇西公,谥义武。元仁宗延佑七年(132o),加封陇右王。
[3]鸡毛信
旧指需要迅传送的公文、信件,上面插上鸡毛。
鸡毛信源于“羽檄”
。“羽檄”
是古时征调军队的文书,上插鸟羽表示紧急,必须递。《汉书。高帝纪下》:“吾以羽檄征天下兵。”
颜师古注:“檄者,以木简为书,长尺二寸,用征召也。其有急事,则加以鸟羽插之,示疾也。”
“羽檄”
又叫做“羽书”
:虞羲《咏霍将军北伐》诗:“羽书时断绝。”
杜甫《秋兴》诗:“直北关山金鼓振,征西车马羽书驰。”
到后来有其名而无其实。
沈括《梦溪笔谈》:“驿传旧有三等:曰步递、马递、急脚递。急脚递最遽,日行四百里,惟军兴则用之。熙宁中,又有金字牌急脚递,如古之羽檄也。”
可知此时已不真用羽毛,而且名字也已不用“羽檄”
了,“羽檄”
只是“古”
时候的名字。
到清朝,“羽檄”
这个名词又大量使用了:“袁简斋六十三岁乃生子。时有族弟某观察,在苏州勾当公事,接江宁方伯陶公羽檄,意颇惊骇。之,但有红签十字曰:‘令兄随园先生已得子矣。’”
但是,不知这个“羽檄”
插了羽毛没有。
到太平天国时期,确确实实是插了羽毛,而且就是鸡毛!清人陈其元《庸闲斋笔记》说:
“曾文正公硕德重望,传烈丰功,震于一时;顾性畏鸡毛,遇有插羽之文,皆不敢手拆。辛未十月,到上海阅兵,余供张已备,从者先至,见座后有鸡毛帚,嘱去之,谓公恶见此物。不解其故。公姻家郭慕徐观察阶告余云:‘公旧第中有古树,树神乃巨蟒。相传公即此神蟒再世,遍体癣文,有若鳞甲。每日卧起,床中必有癣屑一堆,若蛇蜕然。然喜食鸡肉,而乃畏其毛,为不解耳。’后阅《随园随笔》,言:‘焚鸡毛,修蛇巨虺闻气即死,蛟蜃之类亦畏此气。’乃悟公是神蟒转世,故畏鸡毛也。”
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,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